秉文、行知、有训、安邦、毓琇、开甲、健雄,南京大学7大书院打造“最好本科”第一品牌
发布时间:2022-09-28 09:08:00 阅读量:
秉文、行知、有训、安邦、毓琇、开甲、健雄,南京大学的这“七大书院”相信你一定听说过。2020年,南京大学整合优化职能机构,组建具有南大特色的新生学院,全面实施“书院制”管理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学生学习生活一体化社区,打造“最好本科”第一品牌。
每个书院的名称均取自不同领域的南大杰出校友,他们与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谊。“七大书院”分别是以哪些垂范后世的“大先生”命名?包含哪些专业?又各有什么样的培养特色?
每个书院的名称均取自不同领域的南大杰出校友,他们与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谊。“七大书院”分别是以哪些垂范后世的“大先生”命名?包含哪些专业?又各有什么样的培养特色?
秉鸿鹄志,著济世文
——新生学院秉文书院
——新生学院秉文书院
秉文书院以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中国现代大学开创人郭秉文先生的名字命名。郭秉文先生被誉为“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中国教育家”,他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学生教育方面,郭秉文先生提出著名的“三育并举”思想,一是坚强的体魄,二是充实的精神,三是道德、学术和才识。在大学教育方面,他认为要力求达到“四个平衡”,一是通才与专才平衡,二是人文与科学平衡,三是师资与设备平衡,四是国内与国际平衡。
秉文书院在人才培养上传承郭秉文先生为国育英才的精神气度,全面响应学校建设“三全育人”新模式、“五育并举”新格局和“人人成才”新环境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通过新生转型适应性教育,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新文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书院院长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宪老师担任。书院包含人文艺术传播类等10个大类与专业,经一年培养,同学们将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系、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七个院系开展专业学习。
今年共有539位新生来到秉文书院开启寻根之旅。借助人文学科优势,秉文书院将寻根理念、书院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融通,将历史人文浸润贯穿始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大师领航,构建“思想淬炼为魂、认知教育为基、学业支持为重、新生成长为责”的学习型学生社区;将理论指导与学科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讲好新时代“我的中国”故事。秉文书院将以古朴秀美的南大鼓楼校区为底色,共同描绘属于每一位秉小文的独特画卷!
行路向南,知广致远
——新生学院行知书院
——新生学院行知书院
行知书院以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南京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学习文科。留美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在陶行知先生的工作生涯中,他积极推动男女教育平权,参与创办了众多院校,并提出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为中国革命战争及新中国建设培育了大批人才。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他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书院秉承行知先生精神,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致力于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和发展,培养知行合一、心怀天下的社会领军人才。
书院院长由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曙明教授担任。赵院长是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第三任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同时也是行知书院工作团队和新生育教的精神领袖,是行知家人的“长辈亲人”“导师家长”。
行知书院包含经济管理试验班与社会科学试验班两个大类,经一年培养,同学们将进入法学院、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社会学院六个院系开展专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今年共有695名新生来到行知书院开展“寻根之旅”,开启大学四年的精彩学习。行知书院围绕南京大学建设新生学院的“八个全面”总体要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完善“五育并举”格局,打造以师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书院制”学习生活社区。在行知学堂里延揽名师大家,分享学术新知,推动学科交融,拓宽学生视野,有效推进新生的通识教育、认知教育和学科融通教育。
行知书院将致力于成为开放的文化场、活跃的思想场、和谐的生态场,把“最好本科”写在脸上,把“最好本科”注入心田,把“最好本科”化作言行。行知学子必将扬诚朴雄伟之风,记励学敦行之教,甘于奉献,做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
精细有恒,训格为至
——新生学院有训书院
——新生学院有训书院
有训书院以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学校长、我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有训先生的名字命名。吴有训先生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突出贡献,培育了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界的栋梁之材,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为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训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邢定钰担任院长,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积极发展“五育并举”,推进通识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深入指导书院文化建设。
在新生学院的领导下,有训书院深入推进“熔炉工程”和“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落地落实,平稳有序推进书院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帮助新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助力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南大土壤、彰显书院气质的优秀学生,为学生打上“中国红”的底色、“南大紫”的本色、“有训红”的特色,为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探索新机制,再添新动力。
今年共有492名新生来到有训书院开启寻根之旅,同学们将在书院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将按照专业分流进入数学系、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匡亚明学院五个院系,继续接受专业教育。在大师的光环照耀和指引下,有训书院将传承吴有训先生精细有恒的科学精神,引导同学们严谨求实,勤奋创新,助力同学们“始于有训书院,终于星辰大海”!
励学兴业,敦行安邦
——新生学院安邦书院
——新生学院安邦书院
安邦书院由南京大学校友、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安邦先生命名。戴安邦院士终身在南京大学任教,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化学学科建设和化学人才培养。他曾参与创立中国化学会、创办《化学》杂志、创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戴先生一生致力科学人才培养,倡导“全面科学教育”理念,指出“全面科学教育要求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为我国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化学人才。
安邦书院秉承戴安邦先生严谨治学、胸怀家国的高尚情操和全面科学教育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扎实开展“五育并举”,涵育书院文化,建设“家”文化社区,致力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营造思维无定式、知识少边界、学科多交融的学习氛围,引导新生全面认知大学、专业和自我,陪伴新生从高分考生成长为优秀大学生。
安邦书院院长由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教授担任。书院包含理科试验班类(化学与生命科学类)、理科试验班类(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与健康实验班)、口腔医学、临床医学(5+3 一体化)等专业大类。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将进入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医学院继续专业学业。
今年安邦书院与645位新同学共同在鼓楼校区开启“寻根性”办学新征程。从课内“有涯”的三尺讲台,到课外“无涯”的人生道路,安邦书院追求对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努力把书院建设成为开放的文化场、活跃的思想场、和谐的生态场,精心培育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励学兴业,敦行安邦”,安邦人在永远路上。
钟灵“毓琇”,“工”耀南雍
——新生学院毓琇书院
——新生学院毓琇书院
毓琇书院以中国电机、无线电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的名字命名。
顾毓琇先生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是国际电机权威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者,也是一生赋诗七千余首的大诗人、世界诗人大会加冕的“国际桂冠诗人”;是“四次方程通解法”的提出者,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顾毓琇先生在担任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文、理、工平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南京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管是在抗战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不管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顾毓琇先生始终是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视国事为己任。顾毓琇先生“关怀天下、服务民众、业精于理、学博于文”的理念与精神值得每位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使命的“新工科学子”学习和发扬。
毓琇书院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教授担任。书院面向新工科建设,包含电子信息类、工科试验班、建筑与规划实验班、工业智能与集成系统实验班等专业大类。经过一年的书院培养教育,学生将进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继续开展专业学习。
毓琇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相关学科优势、荣誉师资、多元支撑、丰富资源,加强大学认知教育、通识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强化学生知识的宽厚基础,提高学生多元发展的选择能力,培养像顾毓琇先生一样的,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国际视野,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百廿文化,薪火相传。今年,22级新生们在鼓楼校区开启人生新篇章。追随内心,多元选择,规划未来,这里将是你“自由的天地”;最优资源,最好条件,导师引领,这里将是你“成长的沃土”;接触专业知识,关注科技前沿,这里将是你“学习的乐园”;思维深度碰撞,创新火花激发,这里将是你“创造的天堂”。祝愿毓琇书院的新生们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诚敏开达,破甲博新
——新生学院开甲书院
——新生学院开甲书院
开甲书院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南京大学校友程开甲先生的名字命名。
程开甲先生1918年8月生于江苏吴江,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委、顾问。程开甲先生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开甲书院致力于发扬程开甲先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高尚品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文化涵育、思想引领、学涯指导,有序推进书院建设、思想教育、通识培养、专业科普等工作,引导学生强化大学认知和自我认知,开启专业认知,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知识学识、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发展,着力培养传承程开甲先生“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的计算机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
书院院长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宣东教授担任。书院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与金融工程试验班、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经过一年培养,同学们将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三个院系开展专业学习。
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开甲书院先后指导、服务2020级、2021级新生1145名。2022年9月,书院与543名2022级新生在鼓楼校区相遇、相聚,共同开启“寻根”之旅。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思想引领,铸牢学生理想信念之魂,持续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为新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围绕计算机学科特点,以“开甲成长课堂”等为载体,以“专业入门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规划未来,立志科技报国;始终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五育并举”,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提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能力。未来一年,书院将引领、陪伴新同学们在百廿文化中浸润修养,在深厚底蕴中传承南大精神、滋养生命成长,共同撰写让人终身难忘的美好故事。
雄深雅健,日新又新
——新生学院健雄书院
——新生学院健雄书院
健雄书院成立于2022年7月,是南京大学在新生学院设立的第七大书院,是主要面向苏州校区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书院,2022年首批招收技术科学试验班503位新生。书院名称取自南京大学苏州籍知名校友、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
9月24日上午,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美国邮政总局会议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北美校友会承办,吕建校长发表视频致辞。
吴健雄于1934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0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吴健雄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主要学术工作是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即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结合μ子、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从而验证“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该成果奠定了吴健雄作为世界一流实验物理学家的地位。
健雄书院院长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毅担任。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由院长、苏州校区本科生学院副院长、相关院系分管本科教学的教学副院长/副主任、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组成,主要负责研究书院日常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院务委员会下设常设机构——学生事务工作办公室,与苏州校区本科生学院、相关院系保持密切联动,形成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队伍。
书院基于南京大学“熔炉工程” “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要求和苏州校区办学定位,围绕新生学院“八个全面”工作目标,弘扬“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传承“宽德养士、至乐成学、吾道在国、与世恒新”的南大精神,秉承“雄深雅健,日新又新”的书院院训,坚持 “融、实、精、诚、新”的育人理念,集聚一校两城多方育人资源,共同打造以师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书院制学习生活社区。
健雄书院是主要面向苏州校区新工科建设的书院,学生经历一年的书院培养后进入苏州校区,未来将分流至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等新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充分推动跨界交叉融合,旨在培育一批胸怀“国之大者”,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能够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