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强基计划下大类招生成标配,各类型考生如何“掌握命运”?

发布时间:2020-04-29 15:23:59    阅读量:

一、强基计划VS自主招生
 
过去自主招生是旨在为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选拔的只是“单项冠军”,显得有些片面和局限。从长期实践效果看,涉及学科过于宽泛和分散,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等问题层出不穷,部分自主招生录取学生虽然获得了高额的降分,但缺乏后续培养,在进入大学后显得后劲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了自主招生出发点的。

新型强基计划招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跳出“单纯招生政策”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要,联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大环节,从选拔“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的转变,真正实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重大创新探索。强基计划的推行意义当然不仅限于此,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4方面:

(1)立足国情:强基计划目标为招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人才,聚焦高国家人才紧缺的领域,重点在基础学科招生;

(2)克服“五唯”痼疾:在招生时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转变单纯以高考成绩或竞赛奖项、论文专利等因素衡量、评价学生的做法;

(3)贯通人才选拔与培养: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形成合力,做到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

(4)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全面贯通衔接起来,形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合力。


二、强基计划VS综合评价

虽说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招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还是有所侧重的。综合评价招生将高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别按照631的比例折算,但只在极少数省份试点,大多数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影响力较弱。强基计划是将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分别折算成85%和15%,不过它首批试点的36所高校都可以代表国内高校的最高水平。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作为衔接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正在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独唱时代落幕,多元录取的合唱选拔时代正快速启幕。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高校“领军者”,其强基计划落地方案会为其它高校提供很强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新设5大书院对接强基计划,除新雅书院外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和行健书院,书院负责课程协调、学生管理,在做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志趣,为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培养拔尖人才,采取大类招生、首年通识教育,大二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或将成为强基计划的标配,未来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

三、各类型考生如何报考强基计划?

根据强基计划政策要求,决定强基计划入围和录取的关键因素无非就是“高考成绩”和“竞赛奖项”。由此,我们可以将所有考生群体大致分为5类:

①高考分数匹配+学科竞赛金/银牌
机会很大

目前,竞赛金、银牌获得者在校考环节有可能直接被认定为满分。举例来说:某省考生A,高考690分,校考得分60分;考生B高考分数670分,但手握学科竞赛金牌,获破格入围资格,校考可计满分。把样本极简化,二人共同竞争T高校的最后一个强基计划名额。以“百分制”为统一对比维度,则高考的750分相当于85分,校考折算为15分。
 
由于强基计划录取规则是将“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按照85%、15%的比例折算成为综合成绩后择优录取,虽然考生A的高考分数比考生B高了20分,但通过折算成百分制后,二者高考分差缩小至2.3分,而校考虽然只占比15%,但获得破格入围所带来的校考分数优势通过折算后仍有6分的分差。这也就导致最终考生B通过校考优势逆袭翻盘,被成功录取,而考生A虽然高考领先20分,但只能遗憾落榜强基计划。

②高考分数较低+学科竞赛金/银牌
小心翻船

与以前自主招生中学科竞赛金、银牌可以直接降至一本线的优惠政策不同,竞赛奖项在强基计划中不再是“免死金牌”。举例来说,某省考生A,高考690分,校考得分60分;考生B高考分数630分,但手握学科竞赛金牌,获破格入围资格,校考可计满分,二人仍然共同竞争T高校的最后一个强基计划名额。
 
通过分数折算后,虽然考生B通过竞赛金牌获得破格入围资格,且校考计满分,但其高考成绩与考生A相比相差过多,导致最终遗憾落榜。因此请大家注意,竞赛奖牌不是万能“通行证”,如果不重视高考分数,那么很容易在强基计划中“翻船”。

③高考分数匹配+学科竞赛铜牌/省一
隐形优势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考生A和B的高考分数比较接近,经过折算后,二者的分差进一步缩小,同时,有过一定竞赛学习经历的考生B在校考中发挥更为出色,所以在最终成绩核算中,考生B得以翻盘,获得录取。

④高考分数匹配+无任何竞赛背景
大概率炮灰

从往年高校自主选拔来看,没有任何竞赛背景的考生,在笔试阶段“挂彩”的经历比比皆是。从目前部分高校透露的信号来看,即使你通过高考成绩有幸入围强基计划,但如果你校考成绩不及格,可能就直接失去了强基计划最终综合得分折算的资格。
 
以某省考生A、B、C争夺T高校强基计划最后一个名额为例,3名考生高考分数比较接近,也都基本与T高校匹配,通过折算后,3人的高考分差被缩小到1分以内;不过3人在校考中表现差别巨大,有过竞赛学习经历的A在校考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而考生B因为校考分数未达到高校标准,直接被淘汰;考生C虽然高考分数与A接近,但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即使校考及格,但最终折算后总分还是比A低了不少,遗憾落榜。

在此想提醒大家,竞赛学习需要学生本身具有很高的天赋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建议想要报考强基计划,但尚无任何竞赛背景的考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天赋、精力适度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学科竞赛内容学习和训练。

⑤高分入围+无任何奖项
有机会但不建议

在强基计划中,考生高考成绩越接近高校往年提档线,但本身又没有竞赛背景,理论上这类考生是很有机会通过强基选拔的,毕竟从综合分数核算方法的角度来看,足够高的高考分数也可以进一步弥补校考分差的鸿沟。但这类考生在升学择校时有很大的选择权,没有必要非要通过强基计划进入该校学习,大可以专注于高考通道即可。
 
4月底前,全国36所强基计划试点院校发布招生简章,考生可按各校招生要求在网上报名。考生参加完高考,7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后向招生院校提交高考成绩,然后组织考生参加高校综合考核。8月5日前,强基计划招生院校确定录取考生名单。
 

咨询微信:swytms

三位一体公众号:sanweiyiti_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