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双一流”推出人才培养新模式,突破文理科限制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20-06-22 09:49:45    阅读量: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流的大学当培养一流的人才。

近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诸多“双一流”高校都推出了有自家特色的计划,培养方式上也有所创新。

这些培养计划包括联合培养、强基计划、文科理工科交叉融合、双学位项目等。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乏一流大学和顶尖名校参与其中,在这么多培养计划面前,会培育出真正的人才么?

清北计划,强基顶峰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有36所,每所高校的招生条件和培养方案不尽相同。

5月12日,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启动会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举行,成立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和行健书院,并由5位教授担任院长。

 

书院成立仪式 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为了推进强基计划,清华设立五个书院作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鼓励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性学习,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等一系列举措。

清华大学设立五个书院,北京大学则有博雅学堂,北大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实施“3+X”贯通式培养。

“3+X”计划: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强基计划本科生将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在大三结束后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完成本研过渡,为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打好基础。

 

博雅学堂  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除了清北的“书院学堂派”,其它高校的培养计划也各有特色。

武汉大学的强基计划:实行单独编班、小班制教学,设置首席教授,实施烛光导航工程,安排国字号名师“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强基计划:跨学科选修专属课程,为学生提供专属科研训练,3+X计划,完成本科三年级课程后,考核合格即可获得攻读研究生资格。

 

中山大学强基计划  来源:中山大学官微

在强基计划之后,还有多所“双一流”推出了自家特色的培养计划,并做出了创新之举。

学位革新,医学鼎盛

在学位方面,一些高校尝试新的举措。山东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新增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

5月15日,山东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心校区召开,通过了新文科基地班建设计划,拟新增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护理学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与信息3个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专业基础、国际视野宽广、精通英语且通晓东北亚国家语言的特色拔尖人才,学制5年,毕业生可获得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护理学与工商管理双学位人才:培养兼备护理学、工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护理人才。

“公共管理+信息”双学位人才: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客观现实,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除了山东大学,近期西南交通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签署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双硕士学位人才。

交通运输双硕士学位人才:每年将推荐最多5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学生于当年9月前往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学习一年,接受两校共同培养,完成项目的学生将同时获得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西北大学的硕士学位。

 

西北大学工学院院长Julio M. Ottino院士与刘晓波院长会谈

2020年,医学在高校界空前热门,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中南大学、西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发力培养医学人才。

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临床学院成立,目前海口市人民医院共计已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2名,博士研究生36名。临床学院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挂牌后,将增加中南大学临床医学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教育。

5月12日,西北大学举行了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医学类高层次人才签约仪式。

西北大学、延安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西安医学院与空军军医大学在医学类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每年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签约仪式  来源:西北大学官网

“学科融合”是一个创新之举,一流的大学当培养一流的人才,在创新方面它们不逞多让。

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医学和其它学科融合的方式,培养“新医学”人才。


工医交错,文理交融

突破界限,理工科和文科医科出现了交融的局面。

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提到:

科技进步带动医学的发展,渗透着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目前,中国科大已试行“扎实理科+临床医学”的培养方案。

“学医”路上,科大瞄准“新医学”,以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为“新医学”改革创新试点,突破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点和科学学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限制,打造理工医交叉融合的“新医学”人才“双通道”,培养理工背景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家。

理工科+医学,或许是一条崭新的道路。除此之外,华东师范大学正积极将教育与医学相融合,探索“新医科”教育的创新之路。

 

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3月初,华东师大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审批,成为华东师大开设的首个医学门类本科专业。5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在培养社会紧缺的医学教育人才,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新文科+新工科,可以诞生出新的火花。

近期,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获批,2020年首次面向全国通过高考招生。

“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打造“新文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1+1+1+1” 方式进行培养:

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第三学年集中在西南财经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生毕业后,授予两校共同颁发的联合学士学位。

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针对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华东理工大学首批开设“智能与机器人”和“生物医药”两个工科试验班,同济大学在附属中学建设AI创新实验班探索人才贯通培养新模式,北邮和华为将通过合作建设100门高新课程、组建100个“导”“学”联合创新团队,每年培养100名卓越科技人才……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  来源:人民网

关于人才培养,同济大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把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提携后学,作为重要的使命。

青年一代的培养尤为重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世界性的人才堪称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