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三位一体招生专业-哲学类

发布时间:2018-05-15 10:00:15    阅读量:

      复旦大学的哲学传统源远流长。复旦公学自1905年建校起,便非常重视哲学教育。深谙西方哲学精髓的创办人马相伯先生亲撰《致知浅说》,以供教学之用。他以朱熹注《大学》:“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来解释西方Philosophia的意涵,开复旦哲学精神之先河。一代哲人严复先生亦是复旦创校的发起人之一,1906年至1907年担任复旦公学第二任监督,当时他正致力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并向国内学界介绍黑格尔的唯心论,一时使复旦成为西学在中国的滥觞之地。1915年,李登辉校长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分成八大部类,其中首推哲学部;以后又为复旦大学建立起由逻辑、伦理、性理(包括心理学与形而上学)组成的哲学教学体系,并亲自讲授哲学类课程。1924年,郭任远教授(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提出要在复旦大学建立哲学系;1926年,刘大白教授又设想在文学院内建立哲学系。建立哲学系可谓是复旦的夙愿。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曾在复旦开设过哲学类课程的有马相伯、李登辉、邵力子、戴季陶、王宠惠、陈望道、熊十力、陶希圣、刘芦隐、陈定谟、胡曲园、全增嘏、蔡仪、林同济等人。1949年,同济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哲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学校特在原先的社会学系中专设哲学组,为后来哲学系的创建聚集了一批人才。
      哲学学院(系)长期以来坚持以教学为本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在教学上坚持哲学教育的理念,摸索哲学教育的特点,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改革哲学教育的方式,在教材改革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同行前列。哲学系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推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哲学系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倡导通识教育与哲学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催生了一些高质量的学生学术刊物,而且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欢迎2018年考生及家长扫码咨询,了解三位一体面试更多内容
咨询微信:swytms
三位一体公众号:sanweiyiti_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