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首个只有一位学生的研究生专业——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有人毕业了,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25 14:01:27 阅读量:
2019年6月29日,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体育馆举行,浙大2015级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研究生侯倩是2015级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唯一的学生。
创意写作专业,一届只招一个人
创意写作专业或创造性写作专业是英语国家英文系的传统专业。自2009年起,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开设此专业。创意写作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包括小说与散文、诗歌创作,各高校的此类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作家牵头设立,如莫言、余华、苏童等。与传统的写作课相比,创意写作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希望学生写出的小说或剧本更新颖。
“一些教材中会有很有趣的训练方法,比如给几个关于颜色的词汇,让大家五分钟内写出一个故事梗概或自己的即兴的想象。”侯倩介绍说。
2015年,浙江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盘剑创立,作为艺术学系(现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开始招生,并由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所与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培养。但由于该专业(方向)在浙大刚刚起步,所以盘剑老师以他的硕士招生名额来试点,每年只招一个学生。侯倩便成为了2015年招收的第一名学生。她留着一头及腰的长发,戴着圆圆的眼镜,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好像下一秒,就能把说出来的话写成一首优雅的诗歌。
侯倩在本科时期学的是生物,但因为她“喜欢写诗,所以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专业”。据侯倩回忆,她最早接触现代诗是在高中,那时的她有一点叛逆,同时又有一点感性,读诗、写诗是她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到现在,她已经写了百余首诗歌。
创意写作专业,一届只招一个人
创意写作专业或创造性写作专业是英语国家英文系的传统专业。自2009年起,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开设此专业。创意写作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包括小说与散文、诗歌创作,各高校的此类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作家牵头设立,如莫言、余华、苏童等。与传统的写作课相比,创意写作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希望学生写出的小说或剧本更新颖。
“一些教材中会有很有趣的训练方法,比如给几个关于颜色的词汇,让大家五分钟内写出一个故事梗概或自己的即兴的想象。”侯倩介绍说。
2015年,浙江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盘剑创立,作为艺术学系(现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开始招生,并由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所与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培养。但由于该专业(方向)在浙大刚刚起步,所以盘剑老师以他的硕士招生名额来试点,每年只招一个学生。侯倩便成为了2015年招收的第一名学生。她留着一头及腰的长发,戴着圆圆的眼镜,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好像下一秒,就能把说出来的话写成一首优雅的诗歌。
侯倩在本科时期学的是生物,但因为她“喜欢写诗,所以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专业”。据侯倩回忆,她最早接触现代诗是在高中,那时的她有一点叛逆,同时又有一点感性,读诗、写诗是她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到现在,她已经写了百余首诗歌。
选课单独“开小灶”,上课更像沙龙
因为专业里只有一个人,侯倩也遇到过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选课系统里,虽然创意写作专业同别的专业一样有完备的课程,但需侯倩自己联系研究生院的老师,将课程计划先录入系统,再通过选课系统正常选课。
与其他研究生课程不同,算上选修和旁听的同学,创意写作的专业课一般不超过五人。比如一门叫《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课,四位同学和老师就围坐在一张会议桌旁上课。上课前,授课老师翟业军会发放小说阅读文本,等同学们读完文本后,他会引导大家各自发表观点、自由讨论。
“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一个充满讨论的沙龙。”侯倩回忆起有一次上课读到毕飞宇的小说《相爱的日子》,老师让大家对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合理性展开评价,大家在讨论中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争论从课上延续到课下的微信群。
“不同观点的碰撞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帮助我们更多地关注其中的人文精神”,虽然上课时常“火药味”十足,但侯倩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写作的学习大有裨益。
创意写作专业的毕业生会去文创公司、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毕业后,侯倩会去往法国高等社科研究院,从事文化遗产研究。
近年来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创办了这一专业或设立了创意写作中心。盘剑教授说道,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社会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他相信高校培养的这一类小而美的专业会为社会输送更专业化、更适应各产业发展的人才。
一个人策划毕业展,困难但有趣
创意写作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每人策划一场毕业展览,侯倩喜欢参加各种诗会,所以她选择举办一场诗会作为毕业展览。今年5月份,她将近年来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十四首现代诗与到场的诗人及读者们分享。
早在2016年,她实践了一个新奇的想法——雕塑诗。参加诗会的人将抛开文字,通过触摸、听等方式感受诗歌。侯倩说,当时萌发这个创意,是想探究观众在充分调动视听触觉等的多种感官时,是否能带来诗歌审美的全方位立体化效应。
因为专业里只有一个人,侯倩也遇到过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选课系统里,虽然创意写作专业同别的专业一样有完备的课程,但需侯倩自己联系研究生院的老师,将课程计划先录入系统,再通过选课系统正常选课。
与其他研究生课程不同,算上选修和旁听的同学,创意写作的专业课一般不超过五人。比如一门叫《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课,四位同学和老师就围坐在一张会议桌旁上课。上课前,授课老师翟业军会发放小说阅读文本,等同学们读完文本后,他会引导大家各自发表观点、自由讨论。
“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一个充满讨论的沙龙。”侯倩回忆起有一次上课读到毕飞宇的小说《相爱的日子》,老师让大家对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合理性展开评价,大家在讨论中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争论从课上延续到课下的微信群。
“不同观点的碰撞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帮助我们更多地关注其中的人文精神”,虽然上课时常“火药味”十足,但侯倩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写作的学习大有裨益。
创意写作专业的毕业生会去文创公司、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毕业后,侯倩会去往法国高等社科研究院,从事文化遗产研究。
近年来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创办了这一专业或设立了创意写作中心。盘剑教授说道,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社会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他相信高校培养的这一类小而美的专业会为社会输送更专业化、更适应各产业发展的人才。
一个人策划毕业展,困难但有趣
创意写作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每人策划一场毕业展览,侯倩喜欢参加各种诗会,所以她选择举办一场诗会作为毕业展览。今年5月份,她将近年来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十四首现代诗与到场的诗人及读者们分享。
早在2016年,她实践了一个新奇的想法——雕塑诗。参加诗会的人将抛开文字,通过触摸、听等方式感受诗歌。侯倩说,当时萌发这个创意,是想探究观众在充分调动视听触觉等的多种感官时,是否能带来诗歌审美的全方位立体化效应。
参加诗会的观众都会带上眼罩,听现场的朗诵家诵读诗歌,除此之外,还能试着“触摸”书。“《书》是一关于书籍的诗,朗诵前,提前发放了几本旧书,大家戴上眼罩,一边聆听诗歌朗诵,一边触摸旧书,”侯倩说,“现场声音的流动,手上的触感都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这场特别的诗会不仅有近百位学生报名参与,也吸引了一些诗人与朗诵家到场体验。诗人梁晓明高度评价雕塑诗:“我参加过全国大大小小的诗会,第一次见过雕塑诗,这个创意非常好,打破了我们对诗歌审美的固有观念。”
到场同学莫亚萍对雕塑诗的创意赞不绝口:“我戴上眼罩用心听诗,激动得像在约会。”也有同学说:“我没有拍下多少照片,因为这样的夜晚只能交给眼睛和耳朵来享受。”
这场特别的诗会不仅有近百位学生报名参与,也吸引了一些诗人与朗诵家到场体验。诗人梁晓明高度评价雕塑诗:“我参加过全国大大小小的诗会,第一次见过雕塑诗,这个创意非常好,打破了我们对诗歌审美的固有观念。”
到场同学莫亚萍对雕塑诗的创意赞不绝口:“我戴上眼罩用心听诗,激动得像在约会。”也有同学说:“我没有拍下多少照片,因为这样的夜晚只能交给眼睛和耳朵来享受。”
欢迎2020年考生及家长扫码咨询,了解三位一体面试更多内容
咨询微信:swytms
三位一体公众号:sanweiyiti_org
咨询微信:swytms
三位一体公众号:sanweiyiti_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