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消息:2020年高校招生将迎来变革,看浙江考生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19-12-25 13:44:20 阅读量:
2019年,全国共有9所高水平院校在浙进行了综合评价招生(三位一体),共有77所211高校在浙江进行了自主招生。根据目前“网传消息”,2020年对于这些相关政策有极大概率经历一些变革。
2020年国内高水平大学(传统意义上的211、985高校)可能全面取消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
全国一盘棋实行双一流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新模式中,高考成绩占80%,学校测试占20%;
综合评价招生初审在高考后进行,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报名门槛。
……
在此,小编整理以下6个广大考生及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做一一解读。但还是要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以下内容可做未来选择参考,以及大学升学准备。
传统自主招生很可能取消,综合评价招生大概率调整。
-取消?-
1、门槛太高:(很多高校要求至少5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以上,才能达到门槛,部分高校要求至少国赛获奖),以至于全省符合要求的考生屈指可数,受众面太窄;
2、高校实力不匹配:能获得学科竞赛省一等奖的,都是很优秀的学生,而原先的90所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中,很多大学光有985、211的光环,高校建设、学科发展、学生培养、就业环境、产业配套等各方面实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不符合这些学生预期,从而导致很多自主招生没有招满,生源吸引力下降;
3、偏离初衷:国家鼓励高水平院校进行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让高校在各个领域选拔偏才、奇才、英才,以打破唯分数论的怪圈。然而,随着教育市场化的推动,各类竞赛、比赛五花八门,学生和家长都心力憔悴,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参加各类竞赛、比赛,拿奖到手软只为获得一个名校的自招名额,甚至在部分区域都形成了一条隐形产业链。自主招生“伯乐选千里马”的效果弱化,学生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显现。
-变革?-
1、学生参与面广,社会认可度高:近几年清北浙复等高水平院校在浙江施行的综合评价招生(三位一体招生)无论从招生规模、学生报考人数、选拔效果、公平性保证、社会整体评价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俗的讲,就是高校招到了更合适的人才,更多学生多了一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付出的成本不会太高,因此,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理由取消这种高校招生模式;
2、高校参与面窄,生源竞争激烈:正如前文所述,截至2019年只有9所高校有机会在浙江进行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招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南京大学等知名C9高校在浙招生,与“华东五校”的另4所高校(另4所都有三一自招)相比,对浙江考生的吸引力与曝光度已经大幅度落后。通俗的讲,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凭什么就被你们少数几所高校瓜分,其他高校当然不干了,以希望加入进来。因此,相关部门也需要在这种高校博弈中寻求平衡,一碗水端平;
3、浙沪模式成功,可复制需优化:客观的讲,浙江与上海在综合评价招生的模式探索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尤其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但该模式如直接复制到其他省份,可能会水土不服:比如浙江省特有的“技术”科目、浙江省的学考考试制度、浙江省目前相对做的较好的公平的考试环境与社会监督体系等等。因此,在“全国一盘棋”为基础的通盘考虑下,各省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政策微调,可能是我们将要迎接的一种变化。
-具体怎么变?-
1、传统模式全面取消。这指的是以往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所开展的传统自主招生模式将全面取消。
2、开展强基、高培计划。2020年开展自主招生全新模式——“强基计划”、“高培计划”。“强基计划”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高培计划”即高等人才培养计划。另外,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仅36所一流高校有资格申请,是原来90所学校的40%。
3、专业范围不再受限。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将开放高校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其中重点面向以下几个领域方向:服务国家战略领域(芯片、软件、网络安全、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学校本身的优势专业,基础学科领域(数理化生),文史哲领域、数据软件统计领域。
4、招生人数不设计划上限。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实行一校一策,没有招生计划人数的限制。高校分省拟定自主招生计划,以招生计划人数的2-3倍组织面试,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5、高考分数成为报名条件。这指的是新版自主招生,报名门槛增加到两个。高考分数达到分数线或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学科竞赛获奖都可以报名。
6、自主招生时间调整到高考后。高考出分后,高校公布自主招生结果。
7、高考成绩占录取权重比不低于80%。新的自主招生,采取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并且高考成绩权重不低于80%。
高校覆盖面应该会扩大,但变革第一年会以稳为主。

高考成绩更重要,竞赛热度降低。
-高考成绩更加重要-
-竞赛作为辅助,但要求更高-
-学考成绩功效不明确-
准高分考生机会更多。
预测面试会保留,笔试因校而定。
专注1月份首考,时刻关注政策动向。
1、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全力支持孩子做好明年1月份的高考首考备考工作;
2、时刻关注官方及相关机构的政策讯息,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动向,为孩子升学规划出谋划策。
咨询微信:swytms
三位一体公众号:sanweiyiti_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