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0-03-31 09:51:20 阅读量:
专业概况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国家能源动力类特设专业,是国家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口专业。本专业重点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较好的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化等宽厚理论基础,扎实的能源、环境、节能、制冷空调、新能源、智慧能源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设计、制造、运行、检测与分析等专业相关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创新人才。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国家能源动力类特设专业,是国家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口专业。本专业重点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较好的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化等宽厚理论基础,扎实的能源、环境、节能、制冷空调、新能源、智慧能源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设计、制造、运行、检测与分析等专业相关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
1
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浙江大学二级教授领衔的高学历、高职称、国际化特色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占100%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占71.4%
浙江省市151人才1人,宁波领军拔尖人才6人
专业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占100%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占71.4%
浙江省市151人才1人,宁波领军拔尖人才6人
外籍教师3名,多名教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维拉诺瓦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国际知名高校出访留学。
2
形成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形成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EP2创新团队为载体,形成四年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学科竞赛已成为本专业的一大特色。
3
“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在理论课内增设实践环节、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平台服务教学等五个环节,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
宁波市特色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实验室
宁波市特色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实验室
瞄准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等学科国际前沿,分布式能源仿真与优化、“互联网+”智慧能源仿真实验、能源大数据平台、太阳能跟踪系统等方向,开设“智慧能源创新实验”课程。
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热工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工程管理、流体机械、燃烧设备与能源转化、热力环境控制、热交换器设计及计算、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制冷原理、通风空调、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等。
综合实训
为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训练,分别设置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环节。
学生获奖与专利
以EP2创新团队为依托,通过节能减排竞赛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等途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7项,学生为主申报专利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热工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工程管理、流体机械、燃烧设备与能源转化、热力环境控制、热交换器设计及计算、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制冷原理、通风空调、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等。
综合实训
为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训练,分别设置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环节。
学生获奖与专利
以EP2创新团队为依托,通过节能减排竞赛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等途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7项,学生为主申报专利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硬件支持
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室、能源环境-暖通空调、热力环境等6个分室,面积12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将节能检测计量认证等学科平台与实践环节关联,有利支撑工程能力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室、能源环境-暖通空调、热力环境等6个分室,面积12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将节能检测计量认证等学科平台与实践环节关联,有利支撑工程能力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综合性大型创新实验平台
从能源转化与清洁燃烧、新能源利用与“互联网+”角度出发,建设“循环流化床多功能实践平台”与“智慧能源系统创新实验平台”综合性大型实训平台,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能源与环境类检测分析仪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制冷空调等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能源动力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工作;从事工业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制冷空调、合同能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项目技术支持及咨询,检测监管等工作;还可从事上述领域项目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运行调试和维护管理、工程承包等工作。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5%以上,专业对口率将近70%;国内外深造率在15%以上,名列学校工科专业前茅。
毕业生可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制冷空调等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能源动力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工作;从事工业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制冷空调、合同能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项目技术支持及咨询,检测监管等工作;还可从事上述领域项目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运行调试和维护管理、工程承包等工作。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5%以上,专业对口率将近70%;国内外深造率在15%以上,名列学校工科专业前茅。
就业去向情况